守正创新 做好为民爱民大文章
孙拥辉
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为不断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贵州省各级民政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和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聚焦更好履行民政职能,守正创新、凝心聚力,做好为民爱民大文章。
围绕中心大局,推动民政服务定位进一步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面对中国式现代化中心任务和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贵州省各级民政部门要强化政治引领、切实履职尽责,以全省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服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一要把特殊困难群众保障好。贵州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任务较重,必须突出重点、坚守底线,用心用情做好困难群众保障工作,确保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掉队”。二要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施好。建立健全老龄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政策机制,加快健全符合实际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全体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三要把民政资源力量引导好。着眼民生保障事业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目标,为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搭建平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贡献力量。
着眼职能变化,推动民政服务对象进一步向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贵州省各级民政部门要适应形势变化,深化改革创新,推进民生保障职能持续加强、民政服务对象不断拓展,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要在保障对象的普遍性上下功夫。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推动服务对象向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众和全体老年人拓展,办好为民实事。二要在服务内容的基本性上下功夫。围绕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以推进法治化、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建设为抓手,强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提升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治理工作水平,增进民生福祉。三要在政府职责的兜底性上下功夫。坚持“社会政策要托底”,紧盯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持续完善兜底保障政策,做细做实特殊困难群众保障工作。
紧贴群众需求,推动民政服务方式进一步向多元化、精准化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贵州省各级民政部门要坚持服务跟着群众需求走,创新服务方式,改进服务手段,把深厚的爱民之情变为务实的为民之举。一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增强创新意识,推动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转变,拓展“黔心助”内涵外延,用从外到内的关怀激发困难群众脱困解困的动力。二要推进信息化赋能。充分依托大数据优势,强化“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建好用好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等智慧平台,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三要提升群众满意度。围绕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健全政策评估优化机制,完善下沉调查研究、常态化服务联系等制度,畅通人民群众监督、评价渠道,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和有效监督,提高民政工作水平。
强化资源统筹,推动民政服务机制进一步向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展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民政部门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深化改革创新,完善政策制度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社会参与体系。贵州省各级民政部门要不断破解民政领域重点、难点、堵点问题,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做民政工作,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的政策制度体系、均衡可及的服务保障体系、规范有力的监督管理体系、协同高效的社会参与体系,为民政事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一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紧紧依靠党委和政府,积极担当、主动作为,强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统筹实施,强化民政保障重点任务统筹调度、督促落实,强化各部门、各方面力量资源统筹,为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二要有效发挥市场作用。正确处理好经济和民生、政府和市场、事业和产业的关系,实施市场主体培育行动,构建以规范为前提、质量为核心、监管为抓手的市场运营体系,有序支持、积极引导市场发展普惠性服务,优化民政服务供需结构,增强民政服务综合效应。三要广泛激励社会参与。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民政领域尊老敬老、助残慈幼、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大爱民政·温暖黔行”品牌,通过加强宣传、政策激励、典型引领、荣誉表彰等方式,进一步凝聚社会各方参与民政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作者系贵州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来源:中国社会报 编辑:马 静 一审:卢博文 二审:程 亮 终审:王公山